不管庶民或權貴?能真正帶領台灣創造優勢、發展未來才重要。

不管庶民或權貴?能真正帶領台灣創造優勢、發展未來才重要。

圖片來源 / 蘋果新聞  文章授權 / 王雪英 

如果一個失業17年的「魯蛇」,靠著一碗滷肉飯與礦泉水,奇蹟式當選高雄市長的韓國瑜,是勵志典範的話,那為什麼一個從白天騎機車送貨、晚上睡工廠鐵椅,黑手起家成為首富的郭台銘,卻被階級化為權貴?
 
這兩位都是國民黨總統初選的參選人,兩人都沒有顯赫的家世,都是靠自己努力成功的庶民,為什麼一個是振奮人心的希望,另一個卻被不斷被營造為「密室協商」產生的權貴代表?
 
其實這只是台灣政壇上最常用的選舉的手段之一,一方面不斷著墨於韓國瑜如何從失敗中站起,如何「一人救全黨」帶給人民希望;另一方面則不斷地放大郭台銘的財富與大老闆的角色,掩蓋他成功背後所付出的努力,以及他成功後長期對社會的關懷與貢獻。這場初選的競選方程式,說穿了就是以「仇富」製造階級矛盾,展開的一場鬥爭。
 
郭台銘是個政治素人,他一定搞不懂為什麼他談重塑產業鏈、AI、5G這些台灣未來的發展關鍵,選民卻不關心?那是因為他談的AI,是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慧產業,太高端,但別人談的是另外一種「AI」,anti-intellectual(反智),比較接地氣,例如「用念力發大財」。
 
郭台銘的首富身分變成是他投入政壇的原罪,只要媒體對他有正面報導,就被酸成「有錢真好」,有人表態支持,就會被嘲問「拿了多少錢?」。他的富有是靠他自己的努力,一點一滴耕耘45年的成績,成功背後的辛酸血淚也完全沒少過。但只要他的民調提升,就被質疑「用錢買的」,然而凱道上數十萬人造勢中穿梭著妙天國會政黨聯盟與雲林、花蓮地方派系的身影,以及龐大的資金奧援,卻是「庶民」?
 
企業談的是理性,風險管理、精準布局以及創造利潤,但在台灣政治卻是感性,不斷描繪著一種認同,利用情緒動員的方式,催眠般地達到行為制約,然後一起支撐著一種想像認同。只要讓選民覺得「爽」就會埋單,那怕銷售的是一種錯覺。
 
大家普遍都喜歡看成功人士的輝煌成就,卻沒有人想過他們背後所付出的努力,如果從小住在廟裡、跟家人擠在幾坪大房間的郭台銘是權貴,那麼長期擔任公職,貴族美語學校的經營者的韓國瑜也算不上是「庶民」吧?
 
誰是庶民、誰是權貴並不重要,但誰能真正帶領台灣創造優勢、發展未來,才是民眾要在意與認真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