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政府近期推動「檳榔健康危害防制法」草案,計劃透過加強教育宣導、設置禁檳場所及規範檳榔業者管理等措施,降低檳榔對民眾健康的危害。然而,法案並未比照菸害防制法規劃專屬財源,如「檳榔捐」,引發各界對執行預算來源的關注與討論。有學者認為,檳榔捐未必是最佳解方,反而可能助長檳榔的經濟價值,模糊健康防制與文化保留之間的界線。
根據草案內容,未來將禁止未成年人與孕婦嚼用檳榔,並限制公共場所嚼食行為。此外,檳榔業者必須登錄經營資訊,且產品包裝須加註警示圖文,以提高消費者警覺。然而,相較於菸害防制法依賴「菸品健康福利捐」作為財源支持相關防制與轉型措施,檳榔防制草案暫時僅規劃以政府公務預算執行,未來執行效能備受考驗。
衛福部口腔健康司長張雍敏表示,防制法草案的核心在於教育與預防,因此優先考量使用政府預算來推動相關措施。目前草案仍處於預告期內,將根據各界意見進一步檢討,若未來有支持檳榔捐的聲音,不排除重新研議財源模式。
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指出,針對檳榔防制,採用檳榔捐或檳榔稅確實是一個財政面挑戰,但他提醒,檳榔捐的設置恐怕會間接強化檳榔作為經濟產品的形象,模糊其健康危害的本質。他認為,目前首要之務應著重教育與觀念轉型,透過宣導與管理措施改變行為模式,而非直接引入稅收機制,避免引發政策與文化矛盾。
檳榔在台灣不僅是常見的消費品,對部分族群而言,更具有文化與歷史意涵。例如,在某些社群中,檳榔曾是婚禮嫁妝的重要象徵,承載地方文化記憶。因此,陳秀熙強調,推動檳榔防制必須兼顧文化敏感性與社會接受度,並在防制過程中同步規劃農作物轉型與產業輔導,協助檳榔業者逐步轉型,避免衝擊基層經濟。
對於財源問題,部分學者認為可以參考菸害防制經驗,透過特別稅收支持防制與轉型措施。然而,陳秀熙指出,菸害防制是全球趨勢,檳榔則屬於東南亞及特定區域文化,性質大不相同。與其貿然跟進課徵檳榔捐,不如先透過教育普及危害觀念,並根據檳榔使用趨勢與社會變遷,逐步推動轉型政策,讓健康與文化價值並存。
根據衛福部數據,近年來30歲以下族群的檳榔嚼食率明顯下降,與戰後嬰兒潮世代有明顯差異。這顯示台灣社會對檳榔的接受度正在轉變,提供政策推動的契機。陳秀熙建議,未來可利用轉型期觀察檳榔使用情況,評估是否需要進一步引入檳榔稅或其他財源補助措施,並視需求調整防制策略,確保政策達到健康與產業平衡。
此次草案預計於2025年2月17日完成預告期,未來如何兼顧健康防制、產業轉型與文化尊重,將成為檳榔專法能否順利推動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