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農糧署宿舍活化新生 日式建築轉型青創文化空間

雲林農糧署宿舍活化新生 日式建築轉型青創文化空間

位於雲林縣斗六市的農糧署宿舍,為日治昭和年間所建的歷史建築,歷經多年閒置後,在縣府爭取文化部補助下進行全面修復。這棟承載歷史記憶的建築,修復經費達新台幣1200萬元,預計2024年底完工,未來將活化為青創文化空間,為地方增添新文化地標。

這座宿舍於2006年1月24日登錄為歷史建築,其原型為二戰時期「台灣住宅營團」興建的丙型住宅,具有標準規格化的設計特色。宿舍結構以日式木造為主,包括屋架系統、軸組系統及日式木造壁等結構。農糧署宿舍的歷史沿革完整,據「台灣日日新報」、「興南新聞」等日治時期文獻記載,宿舍於1943年昭和18年竣工,當時是斗六稅務出張所宿舍之一,共有46戶。光復後,該地區成為公家機關的共用宿舍區,後來因年久失修而逐漸荒廢。

縣府文化觀光處長陳璧君表示,農糧署宿舍的修復工程現已進入尾聲,預計今年12月底完工。目前正在辦理工地展,讓民眾有機會一睹尚未修復完成的日式木構造及修復過程。該展覽透過透明化修復細節,不僅讓民眾了解歷史建築的保存意義,也增強了對文化遺產的認識與珍惜。

雲林農糧署宿舍活化新生 日式建築轉型青創文化空間

修復完成後,宿舍將轉型為青創文化空間,作為推動地方創生的重要據點。縣府希望透過這項計畫,吸引年輕創業家進駐,並舉辦多元文化活動,使其成為雲林文化創意產業的新引擎。此外,該建築作為斗六市的文化節點,將與其他文化資源串聯,形成兼具歷史與現代意義的城市名片。

宿舍本體為單體獨棟建築,其修復工程針對木造結構進行加固與修復,並保留原有建築特徵。工程過程中,還參考了農糧署宿舍住戶與當地居民的訪談資料,以確保修復能兼顧歷史真實性與未來用途的實用性。

縣府期待,未來的農糧署宿舍不僅是歷史建築的保存典範,更能成為地方文化與經濟發展的催化劑。這項計畫的成功將證明,歷史建築在當代不僅僅是靜態的文化符號,更可以透過適當的活化,煥發新的生命力,服務地方社會,連結未來的創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