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惡的距離有多近?我們與自己的距離就有多遠

與惡的距離有多近?我們與自己的距離就有多遠

圖片來源:我們與惡的距離臉書粉絲團

近日佳評如潮的重點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在近日精彩謝幕,劇中許多寫實的劇情,非常貼近台灣人實際的生活與恐懼。其中最令人感到恐懼的,便是隨機殺人以及對於精神病患者的不了解。
 
美國FBI曾經做過一項調查:美國犯罪史上,最惡名昭彰的幾名連續殺人犯,其家庭背景與教育對於他們的影響;結果最後有著驚人的發現!高達80%的連續殺人犯,小時候生活在不健全的家庭中(父母離異、家暴、性侵、語言霸凌)。這樣隱藏性的兒時創傷,卻能夠足以影響一位正常人,在長大之後,做出完全偏差的行為,卻不認為這是錯誤的,或是有罪的。

與惡的距離有多近?我們與自己的距離就有多遠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在〈與惡〉的劇情中,殺童案的犯人-陳昌,我們就可以大致猜測,其所生長的家庭,父親有著酗酒以及家暴的慣性,甚至時常用言語霸凌、否定陳昌的人格與意識。

而對於台灣來說,這樣的研究,卻還很難被台灣人所接受;甚至,大部分的家長,並不知道所謂的語言霸凌、或是情緒勒索,對於孩子會造成什麼樣的心靈創傷。

而舊有的填鴨式教育,也讓我們習慣於背離、躲避內心深處的自我與創傷,只用外在物質來填補這樣的空洞、來證明自我的價值與存在。

與惡的距離有多近?我們與自己的距離就有多遠

圖片來源:我們與惡的距離臉書粉絲團

最常見的語言霸凌,例如:我怎麼會生出你這樣的孩子?你應該是我當初在醫院裡抱錯的孩子!其實你是你爸/你媽在外面偷生的小孩吧?你,根本就不像我的孩子…這種強烈的否定孩子存在,相當於抹殺的孩子實際存在感的言語,最容易造成孩子日後有著強烈的自卑感,對於事物與資訊不敢下決定;嚴重甚至可能容易罹患憂鬱症及產生輕生的念頭。
 
其次台灣最常見的便是:你為什不像隔壁小明一樣聰明?你們班的第一名做得到,你為什麼做不到?拜託爭氣點,跟隔壁小王一樣優秀好嗎?比較性言詞的傷害雖然較為輕微,但有時依然會產生「我就是不夠好,我永遠都不夠好」的自我否定的慣性,在未來生活挑戰中,容易放棄與害怕挑戰。

然而,沒有一個人天生下來就會當父母;許多人也是在跌跌撞中,學習怎麼跟家庭、與孩子溝通互動。但只要父母親願意用溝通與關心的角度,取代命令或甚至是霸凌的方式溝通,孩子們一定也能跟父母一起療癒,一起成長!

與惡的距離有多近?我們與自己的距離就有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