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女性聲調高亢:社會期待與文化塑造的聲音現象

日本女性聲調高亢:社會期待與文化塑造的聲音現象

在西方電影或新聞節目中,女性常以低沉聲線示人,而日本女性的聲音卻往往以高亢明亮為人熟知。尤其在動漫中,日本女性角色常常使用高亢的聲調,給人嬌小、可愛的印象。日本聲音認知專家山崎廣子分析,「人類的聲音其實是社會產物,日本女性之所以使用較高音的聲線,是出於符合社會期待。」

根據山崎的研究,透過分析日本女性聲調,發現其平均發聲頻率達到300至350赫茲,比全球女性的標準200至220赫茲高出約一個八度。山崎指出,即使考慮到身體體格因素,日本女性的聲音頻率依然偏高,達到近似假聲的水準,這意味著她們在說話時,主要依靠聲帶的部分組織震動而非全部,這種發聲方式對喉嚨形成一定的負擔。

這種高聲調的形成,山崎認為是一種「無形的社會暗示」,源於人們對於體型與聲音的聯想。從生物學角度來看,高聲調往往象徵著「體型較小」,而這樣的聲音形象容易被聯想到嬌小、可愛、需要保護等特徵。這也解釋了為何在日本社會中,女性尤其是在男性面前,會有意無意地將聲音調高,以符合這種「弱小可愛」的形象。這一現象在日本年輕一代中尤為明顯,很多年輕女性常刻意使用「動漫音」的高音說話,給人以嬌媚可愛的印象。

反觀西方國家,聲音的社會期望卻恰好相反。根據調查,在美國,男性通常偏好較低沉的女性聲音,並將其視為性感的象徵,這也導致一些女性刻意將聲音壓低。在歐美的新聞主播中,女性多使用低沉有力的聲線,而這種聲調也被視為專業且具備權威感。山崎進一步指出,她曾測量日本民營電視台10名女性播音員的發聲頻率,發現平均為340赫茲,相當於鋼琴音中央Do上方的Fa音。然而,在美國、英國、德國等地的女性播音員,聲調平均僅140赫茲,甚至比日本男性播音員的聲調還低,這不僅反映出體格差異,也體現出各國在社會與性別上的文化差異。

日本女性聲調高亢:社會期待與文化塑造的聲音現象

在日本,許多女性在成長過程中,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逐漸形成了偏高的聲調,甚至在學校和電視台的播音員培訓中,這種高音被無意間作為標準和指導模式。山崎指出,這不僅是社會影響,也可視為一種文化現象。她在大學教學時,讓學生比較各國播音員的聲調,學生對於北歐和德國女性播音員的低沉聲線感到驚訝,並指出這種聲音呈現出一種與年齡相符的成熟感,而非刻意迎合「裝年輕」的需求。

山崎認為,聲音本身也是一種文化符號,在性別平等程度較低的國家,如日本和印度,女性聲音的頻率往往偏高,這與其在社會中的角色和期望有密切關聯。根據性別落差指數顯示,這些國家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女性歧視現象,因此,聲音的塑造也反映出社會對女性的「柔弱」形象期待。相反地,在西方一些性別平等度較高的國家,女性的聲調普遍較低且充滿力量,這也代表了當地對女性的獨立與成熟的社會認知。

山崎表示,在日常生活中,日本女性可能在無意識中受到周圍高聲調聲音的影響,逐漸將其內化為一種社會行為模式。因此有些人在日本生活時聲調較高,但到國外生活一段時間後,再回到日本時會發現自己聲調有所降低,顯示環境對聲音的潛在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