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投穀倉修復計畫啟動:重拾稻米文化的歷史脈絡

北投穀倉修復計畫啟動:重拾稻米文化的歷史脈絡

北投穀倉,這座見證台灣北部稻米文化發展的歷史建築,終於在經過24年的等待後,即將啟動整體修復工程。作為台北市定古蹟,北投穀倉擁有珍貴的檜木碾米機具,這些機具不僅保存良好,更是全台罕見的文化資產。這次修復計畫預估將耗資超過1億元,期待能夠恢復其歷史原貌。

北投穀倉於1938年建成,當時為當地農民提供倉儲及碾米服務,戰後更因肥料換榖政策而繁榮發展,成為農會的重要經營場所。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座古蹟見證了無數的農業變遷,成為北投區文化的核心之一。

近日,台北市文化資產審議會對修復計畫進行了審議並通過,許派崇建築師事務所將負責整體規劃。未來的設計不僅將修復碾米機具及中央輸送帶,還計畫將部分倉庫轉型為展示空間和市集,讓人們能夠親身體驗這段歷史。

然而,修復過程中也面臨不少挑戰。許派崇表示,由於建築物屋況不佳,幾乎所有屋頂都需重鋪,並有多處牆壁需要整修,甚至出現白蟻蛀蝕的問題。這不僅是修復建築,更是對文化遺產的重視與保護。

專家也提醒,除了外觀的修復,內部機具的保存同樣至關重要。若無法妥善管理和維護,這座古蹟恐怕將淪為空殼。文化局與所有權人都應承擔起維護責任,共同守護這份珍貴的歷史。

北投穀倉的修復不僅是對文化的回顧,也是對未來的承諾。隨著修復工程的啟動,北投穀倉將重現往日風采,讓更多人了解台灣稻米文化的深厚底蘊,成為北投區新的文化地標。讓我們共同期待這場文化與歷史的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