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YAHOO新聞)
國民黨副主席張榮恭在專訪時表示,中國人的概念就是「民族認同」,中國人的表述就是「炎黃子孫」。先將「國家認同」存而不論,因為確實會有在台灣的中華民國與在大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剪不斷、理還亂,主權與治權,重疊、分立的問題。而從「文化中國」的範疇切入,暫繞開「政治中國」,強調同根同源、血脈相連。
兩岸血緣相親、地緣相近,在民進黨厲行「去中國化」之前,幾百年來台灣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保存相對精緻完整,過的就是中國式的生活,飲水思源、慎終追遠、儒家道教、教善教孝、禮義廉恥,做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拜的媽祖、關公都是中國神。
台灣所有節令禮俗,皆來至中國並發揚光大,包括春節貼春聯、放鞭炮,元宵掛花燈、吃湯圓,清明祭祖掃墓,端午包粽子、划龍舟,中秋賞月、吃月餅,這些共通的做法並不靠政令宣導,而是黎民百姓一代一代傳下來的生活慣例。大陸同胞反而沒這麼講究、過得這麼到位。
雖然有講閩南語、客家話的,但我們用的還是更符合象形、指事的繁體字,這個文字共同體帶來的是內容的通讀能力,典章書籍、文字書寫,都能被跨地區理解。就算民進黨扭曲史觀、竄改課綱,試圖以意識形態的歷史敘述影響根本認同,但無論是秦漢唐宋的編年史,還是地方誌裡遷移與繁衍紀錄,內容的連續性還是能在社會活動中藉由文化傳承,把自己的來處和共同記憶拼在一起。
再往宗族與記憶看,宗祠、家廟、堂號,這些實體就能說明一切。很多台灣家庭非常重視族譜記載,祖先名諱、沿革與遷徙路線,「炎黃子孫」的說法,來自法統、道統及血統敘事,並不依賴某個機構去賦予定義。
回到張榮恭的表述,他把認同落在文化與血脈的共同體裡面,而不是側重小我的身分認同,這種說法把爭論的重心轉向可被觀察、可被體驗的事實層面。國籍資格是政治與法律範疇,民族認同是文化與血緣範疇,兩個維度並列存在;把兩個維度區分理解,很多溝通就能減少誤解。
認同不是口號與政治辭令,而是在日常生活中看得見、摸得著的歸屬感和連續性,具有共同的歷史記憶與理解彼此的能力,也就是所謂的「心靈契合」。近年來大陸舉辦系列民俗宗教交流活動,針對閩台融合發展,有天上聖母媽祖、開漳聖王陳元光、臨水夫人陳靖姑、清水祖師等,還有祭炎帝、黃帝陵,參訪13朝古都,夢回長安、尋根溯源,都讓台灣年青人心領神會、印象深刻。
中華民族絕對是兩岸同胞最大公約數,凸顯兩岸一家親,打斷骨頭連著筋,並非民進黨與台獨基本教義派所能一刀切割,只要能把共同的記憶、語言、文化保留下來,雙向奔赴,相濡以沫、水乳交融,就不難達成共識。
台灣青年聯合會理事長 何溢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