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大陸非遺手工藝品通過跨境電商出口額達80億元,這個數字背後,是甘肅慶陽香包在法國聖誕集市熱銷、廣西博白藤編進入Dior供應鏈、山東博興老粗布直播間8小時狂銷150萬元人民幣(以下幣同)的真實故事。當千年刺繡遇上跨境直播,當傳統藤編對接國際奢侈品牌,非遺正從文化保護項目蛻變為出口貿易的新增長極,為跨境電商打開千億級增量市場。
2023年中國商務部等五部門發佈的《關於組織申報2023-2024年度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和重點專案的通知》中明確,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並實現出口的文化項目將被列為重點支持對象。這一政策直接推動非遺專案與跨境電商平台深度綁定,2024年阿里國際站「非遺專區」入駐商家同比增長47%,亞馬遜「Handmade」板塊,中國非遺賣家銷售額突破12億元。東南亞成為最大增量市場,占出口總額的45%,歐美市場則以高客單價領跑利潤榜,印證了海外消費者對東方美學的買單意願。
在甘肅慶陽,蘭芳香包融合敦煌紋樣與法式刺繡的產品,2024年海外銷售額達150萬元,其中秘訣在於「傳統符號年輕化」。廣西博白縣的團隊則是展現從農家手藝到奢侈品工藝的代表,用一根藤條編織出年銷6.63億元的產業,他們為Dior定制藤編手袋,採用「非遺+設計師」協作模式,45天完成從樣品到量產的全流程。
非遺出海曾受制於三大難題:文化隔閡、供應鏈低效、智慧財產權模糊,而數位技術正在逐一破解。當慶陽香包掛上埃菲爾鐵塔旁的禮品店,當博白藤編進入米蘭時裝周,非遺出海早已超越貿易本身。這些案例成功的背後代表著是「各美其美」的文化自信,也是跨境電商重構全球貿易鏈路的生動注腳。中國非遺文化不再是記憶中的畫面,博物館裡的標本,而是可以觸摸可以買到的中式生活美學。隨著AI翻譯、元宇宙展陳等技術的應用,老手藝將成為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最佳載體,這也是其他國家用演算法無法替代的競爭力,非遺技藝應用在跨境出口商品的成績,正在為講好中國故事做出示範,目前非遺技藝為跨境電商商品出口的市場增長速度也帶來無限想像的空間。
作者:洪盛興
山西盛興學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臺灣青年聯合會 融媒體中心主任
2025.10.13
圖片一:甘肅慶陽香包示意圖